太行山下的“冰柿”奇迹:小柿子托起乡村振兴梦

太行山下的“冰柿”奇迹:小柿子托起乡村振兴梦

央视网消息 初春时节,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易县独乐乡寒意正浓,但保定一家企业的冰柿加工车间里却热火朝天。一枚枚橙红的磨盘柿经过脱涩、糖化、挑选、清洗、去蒂皮、装杯、杀菌、腹膜、速冻等十几道工序,蜕变成晶莹剔透的“冰柿”,装箱后发往全国各地。小小的冰柿,不仅承载着传统柿子种植的创新求变,更连接着易县乡村振兴、产业富民的新篇章。

“冻”出来的科技:从山货到网红爆款

“过去柿子要么低价卖鲜果,要么晒成柿饼,如今靠‘冻’技术,附加值翻了几倍。”该企业负责人郭子龙捧起一颗冰柿,“自从我们入驻某生鲜平台后,每天的销售量达到5000多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易县磨盘柿以果大味甜闻名,但鲜果储存难、销售周期短的痛点长期制约产业发展。通过与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该企业研发出一套精准控温的冷冻工艺,既能锁住柿子的清甜口感,又延长了保质期,让“冰冰爽爽”的冰柿迅速成为市场新宠。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支撑。从种植管理到加工环节,这家企业建立了全流程标准化体系,甚至细化到“冷冻温度误差不超过0.5℃”的严苛要求。2024年,公司冰柿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带动全县柿子“身价”跃升。

家门口的“幸福车间”:留守妇女变身产业工人

“以前农闲时只能打零工,现在车间里月收入33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独乐乡村民蒋双双说。

易县独乐乡位于深山区,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留守妇女、老人、儿童居多。经过定向技能培训,村民快速掌握了去皮、杀菌等标准化操作。这种“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模式,既缓解了农村空心化问题,又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机。

“我们将纯手工操作或技术门槛较低的工序从生产流程上拆分出来,特殊群体,特别是留守妇女们可以选择不同时段上班也可以选择计件上班。这样既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还不耽误照顾家庭,同时企业也解决了用工问题,实现双赢。”郭子龙介绍。

目前,这家企业吸纳周边200多名村民就业,其中70%为留守妇女和脱贫户,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

“新农人”的乡土情怀:硕士返乡改写柿子命运

“用科技让老产业走出新路子,才是乡村振兴的密码。”山东农业大学硕士毕业生王一茗说。作为易县引进的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她扎根独乐乡,从冷链物流优化到电商直播策划,为冰柿产业注入青春活力。在她的推动下,冰柿登陆一家直播平台,单日销售额突破百万元。

如今,易县已培育30余名像王一茗这样的“新农人”。他们带着技术返乡,让深加工产业链不断延伸——柿叶茶、柿子醋等衍生产品相继面世。文旅采摘、柿子主题书画展等业态蓬勃发展,形成“产加销游”一体化格局。

从科技赋能到人才返乡,从车间就业到三产融合,“小柿子”书写着“大文章”。目前,易县磨盘柿综合产值达3亿元,带动1.2万农户增收,昔日“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山货,正蝶变为乡村振兴的“黄金果”。

银发丝养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