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与回响
■中国军网记者 赵镭饷 刘 妍 孙 萌
随着熄灯号响起,热火朝天的营区渐渐安静了下来。
塞北草原的一顶迷彩帐篷里,红3连指导员孙义伏案整理着连队寻根行的收获:革命战争年代的老照片、老兵的口述视频、战场遗址影像……趁着部队在外驻训,他要尽快把这些珍贵资料转化为一堂堂生动的战地教育微课。
孙义所在部队前身诞生于南昌起义的烽火中,抗日战争时期为晋察冀军区19团。百团大战期间,该团官兵参加大小战斗几十次,因作战勇猛,连战连捷,被晋察冀军区授予“势如破竹”荣誉战旗。对于连史脉络,孙义早已熟稔于心。一次与其他单位的交流活动中,有人问他:“红3连,到底‘红’在哪里?”这让他更加深入思考红3连的精神特质。
是成立的时间早、获得的荣誉多,还是打过的胜仗多?放眼人民军队的英雄连队,哪一个不是战功赫赫、历史辉煌。孙义深感,连队现有的连史解说词难以准确传达这支队伍的灵魂。
“不能让荣誉室里的文物和奖旗仅有物质实体,一定要挖出点东西来!”这次寻根,孙义与战友走访战斗遗址、聆听老兵故事,在一次次寻访与聆听中,连队过去的样子愈发清晰。
一
结束了一天的紧张训练,排长李鹏程拿起手机,指导员孙义发来的一张照片让他激动不已。照片上,4名战友笔直地站立在公路旁,他们身后,一块巨大路牌上赫然写着“晋察冀十九团三连物资储备站”几个大字!
李鹏程清晰地记得,那是寻根小队出发的第五天。“找到了!指导员他们真的找到了!”一股热流涌上心头,李鹏程迫不及待地把手机递给身边的战友们传看,他们的眼睛里满是欣喜。
部队前身在百团大战中打出了威名,进入山西境内,他们寻根的第一站就是百团大战纪念馆。
然而,纪念馆中关于这支部队的资料十分有限。在百团大战纪念馆,他们有两个收获:一是在百团大战中牺牲的团以上干部名录里,他们看到了前身部队首任团长李和辉的名字;二是他们见到了当年的《晋察冀军区百团大战总结报告》。
李和辉,“黑老虎”!这个名字在当年山西盂县一带令日伪军闻风丧胆。因为打仗勇猛,这位八路军团长被当地百姓称为“黑老虎”。当时民间流传着歌谣:“黑老虎一下川,鬼子汉奸就傻了眼!”在《晋察冀军区百团大战总结报告》中,一行简练的文字记录着部队的战绩:“我十九团向盂东挺进,二分区特务营连续袭扰盂北各据点,盂东盂北各据点敌军均异常慌乱……”
尽管得到的信息不多,但听着讲解员的叙述,凝视着那个闪耀的名字,寻根小队仿佛触碰到了那段峥嵘岁月的入口。
前往盂县的路上,孙义在手机上搜索着当年晋察冀军区19团在盂县活动的相关资料。不知在太行腹地的山路上颠簸了多久,当车子绕过几道荒凉的山梁,同车的战友突然指着前方,带着难抑的激动说:“快看前边!”
孙义循着战友手指的方向望去,一块写着“晋察冀十九团三连物资储备站”的标识牌立在公路旁。在单位现存的资料中,这座物资储备站从未被提及过。它静静地站立在太行山深处,诉说着抗战年代的烽火传奇。寻根小队的成员整齐列队与标识牌合影,并把照片发给战友们。于是,便有了战友们争相传阅的那一幕。
盂县,北连晋西北、南接晋东南,抗日战争时期是晋察冀军区的交通咽喉。同时,这片被群山拱卫的土地,也是晋察冀军区赖以生存的“粮仓”。今天这片看似沉寂的山川沟壑,正是先辈们纵横驰骋、浴血搏杀的战场。
早春的太行深处,凛冽的山风在千沟万壑间呼啸,仿佛仍在诉说着往昔。一股源自血脉深处的灼热,已在官兵的胸中奔涌沸腾——那是先辈的热血在这片土地上未曾冷却的回响。
二
站在盂县上社镇教场村的村口望去,一座肃穆的陵园静静伫立在山梁上。
“教场”之名,源自古时屯兵演武的印记。抗战时期,八路军的伤病员曾在这里接受救治,官兵铿锵的步伐也曾在这里踏响。一路追寻过来,线索指向了位于教场村的一座烈士陵园。
孙义坦言,“网上资料显示,陵园安葬的多是当地英烈。19团的先辈长眠于此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们也必须来确认一下!”
怀着崇敬的心情,寻根小队缓缓步入陵园。他们经过一个半山腰的平台,继续向上攀登。忽然,孙义注意到后面的墓碑上出现“八路军晋察冀军区19团”字样。
武某某,19团某连指导员,1943年秋,牺牲于教场村大背坡,时年20岁许;
王某某,19团战士,1943年秋,牺牲于教场村大背坡,时年20岁许;
申双全,19团战士,1942年冬,在梁家寨乡口子村战斗中牺牲;
……
一个、两个……经过核查,共有10余位19团先烈的忠骨安葬于此!
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寻根小队见到了陵园最初的守护者与建造发起人之一张道先。孙义向老人表明身份:“我们是当年八路军晋察冀军区19团的传人……”话音未落,已是耄耋之年的张道先就激动起来,流下热泪。
老人用颤抖的声音讲述着,将众人带回硝烟弥漫的战场——当年日本鬼子过来,是19团的官兵挺身而出掩护村民撤离。在村外的山坡上,他们与敌军展开了殊死战斗。当村民返回家园,眼前的景象令他们肝肠寸断:山坡上不少八路军指战员光荣牺牲!
“看着令人心痛啊……”老人哽咽着,泪水从脸颊滚落,“那都是些十八九岁的娃娃,就那么没了!”
老人还向孙义一行讲述了一位名叫苏根喜的19团通信员的故事。在一次战斗后,身负重伤的苏根喜被转移至附近救治。他被安置在村里条件较好的抗日积极分子赵亮成家中。然而,苏根喜担心连累乡亲们遭到日军的报复,便强忍剧痛,请求赵亮成将他转移到村中的破庙或学校。
见老乡含泪不忍,苏根喜竟用尽力气挣扎着要从土炕上爬下来。万般无奈之下,乡亲们只得照办。苏根喜被安置下来不久,便永远停止了呼吸。那时,他只有19岁。
寻根小队走过4省14个县市,探访了10余处战斗遗址和纪念馆。每一处发现,都有像“苏根喜”一样用青春与热血书写的滚烫誓言。
三
“这样的连史课听着震撼,好像自己就在那段历史里!”“指导员,下次微课啥时候讲?”……战地微课一结束,战士们便围住孙义,话语间满是对后续内容的期待。孙义深知,对于一支部队,寻根不是简单的回顾历史,而是一场面向未来的精神校准。
寻根之行激起的涟漪远超孙义的预想。不久前,一名战士在网上偶然发现,一位年迈的抗美援朝老战士,极有可能是他们部队前身的老兵!正在家乡休假的战士李亚运,得知老人所在的地址与自己相距不远,第二天便驱车2个多小时登门拜访,聆听并记录那段珍贵的烽火记忆。
与此同时,连队里也兴起一股讲战斗故事的热潮。有战士表示:“我爷爷当过兵,他给我讲过的战斗故事,我这就整理出来,跟战友们分享!”训练间隙里、休息时,关于英烈、革命历史的话题,成为官兵交流的热点。
前不久,旅里根据战史编排的情景剧《势如破竹》正在紧张排练。剧中有一幕重头戏。面对敌军紧逼,英雄团长李和辉向3连连长下达命令:“为了掩护大部队和乡亲们安全转移,团里决定由你带领3连阻击敌人!你的任务就是死死钉在阵地上,拖住敌人!不惜一切代价,必须坚守到天黑!”
在剧中饰演李和辉团长的是二级上士王建艮。为了演好英雄团长,他一头扎进连队的资料堆里,认真研读战史细节,反复揣摩先烈当年的处境与心境。最终,演出获得战友们的一致好评,不少战友说,“把英雄团长演活了”。
光辉历史的重现在训练场上也有了回响。一场紧张的战术考核中,上等兵卢春响所在班受命开辟进攻通路。战斗进入白热化。当仅剩最后一个“敌”火力点需要拔除时,负责爆破的班组突遭猛烈火力压制,动弹不得。此刻,卢春响是距离爆破目标最近的战士。
“快!用最快速度冲上去爆破!”班长嘶哑的吼声在耳边响起。没有丝毫犹豫,卢春响抱起爆破筒便向目标冲锋。之前的长途奔袭早已消耗卢春响的大量体力,此时他双腿如灌铅般沉重,但他仍苦苦坚持着。在硝烟的掩护下,他以低姿匍匐方式,艰难穿越数十米险地,最终将爆破筒精准插入最后一组障碍物,为主攻部队打开胜利通道。
寻根小队返回后,孙义说,“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不仅要守护好连队的根,更要让这支英雄连队的精神之火永远燃烧。”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邮箱:136330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