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usebox
养老院查询-找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养老机构-银发丝养老平台
housebox
八十载学艺路:韩天衡与他的“长绳系日”

八十载学艺路:韩天衡与他的“长绳系日”

  当“长绳系日”的艺术意象从兰亭的墨香中走出,一场跨越长三角的艺术“双城记”,成为致敬韩天衡八十载艺术求索的最佳注脚。近日,“长绳系日——韩天衡学艺80年回顾展”从绍兴兰亭书法博物馆移师上海韩天衡美术馆,遴选337件(套)艺术珍品、文房用具与154种出版著作,串联起1963至2025年间,一位“学艺者”在书画印文领域的足迹。那天,在美术馆的雅室内,大病初愈的韩天衡与雅昌艺术共同回望自己的学艺之路,畅聊沿途“风景”与心中感悟。

  初心与自省

  “这道疤跟着我八十年了。”韩天衡举起左手食指,一道两公分长的疤痕在灯光下格外清晰。

  韩天衡的艺术之路始于父亲的启蒙,四岁识字,六岁学印。1946年的上海弄堂里,顽皮的他攥着父亲的刻刀,蹲在小板凳上同手中的印石较劲,刀刃突然划过手指,鲜血滴滴答答落在地上晕成小小的红圈。“我看着涌出的血,一下子愣住了。”韩天衡的母亲见状,赶紧抓一把香灰,和着做衣服剩下的边角料替他包扎伤口。两个月后,伤口愈合,褪下的痂壳像个小小的钢笔套,他当宝贝似的藏了很久。这道疤痕成为学艺路上的第一枚“勋章”。

  小学老师曾在韩天衡成绩报道单上附言:此学生有书法天才,望家长多予栽培。天赋者虽满腔炽热,仍需良师指引避走歧路。韩天衡总觉得自己幸运,先后得郑竹友、方介堪、方去疾、谢稚柳、沙孟海等大师的亲授指点。初遇方介堪,一句“千万不要学我,你学我,将来超过不了我”,让他明白艺术传承的核心是“学古而非仿人”,转而深耕周秦两汉的经典;二三年后,方去疾看了他的印,一句“你可以变了”如惊雷般打破他对“唯传统是从”的认知,让“创新”的种子在心中生根;谢稚柳则常叮嘱“小韩,多读书”,让他领悟到文化修养是艺术创作的“梯子”,读的书越多,艺术视野越开阔。“年轻的时候,总想从各方面向前辈们请教,得到他们的教益。”他曾每隔一两周就带着新作品登门拜访谢稚柳以求教,也在与唐云、王个簃、程十发等大师的交流交往中受益匪浅。

  上海韩天衡美术馆内陈列的创作旧照

  说起艺术生涯的转折点,却是15岁那年,来自前辈的一句严厉批评。那是一个夏夜,韩天衡揣着自鸣得意的作品拜访一位前辈,满以为能得到夸赞,谁知却被泼了盆冷水:“一看你的字,就知道你这个人寿命是不长的。”备受打击的韩天衡对着作品看了整夜,才发现自己的字看着张扬,实则用力过猛缺了沉稳。之后半年,他沉心磨练,再次登门时,“老先生的态度有了180度的转变”,对他大加称赞。

  韩天衡《意与古会》及边款 1983年

  韩天衡《奇崛》及边款 1985年

  多年以后,韩天衡在一篇名为《感恩批评》的文章中这样回忆:“那次批评比所有表扬都管用,它让我知道,搞艺术不能只凭少年气,得听得进不好听的话。”他认为,搞艺术,一辈子就是在品评里生存,“品评是有褒有贬的,表扬是糖,批评是药,糖可以少吃、不吃,有‘病’之躯,药是不能不吃的,用淡定宽容、感恩的心态对待批评,艺术才会进步,才会更上一层楼。重视批评者是明白人,抵触批评者是呆子,能经常自省者是高人”。

  守正与破规

  韩天衡饱学经典,师从名家,却并非愚守规矩之人,他反对青年艺术家“创风格吃一辈子”,年轻时就给自己提出三点要求:雄、变、韵。其中,“变”指艺术创新,需区别于古人、他人和故我——“学古人守正,但不变则守旧;学他人借鉴,但不区别则成复制品;区别于自己,探索后不自满,不断更新,方为有深度的艺术工作者”。

  韩天衡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探索草篆风格:以篆书的古朴为“正”,融入草书的灵动与豪放,打破“篆无草写”的传统认知。1970年代上海与浙江的中青年艺术联展上,他的草篆作品引发关注,时任西泠印社社长的沙孟海评价“只有韩天衡的草篆有新意”,更在给友人的信中赞其“为当代印学开辟新境界”。韩天衡为此特意提着蛋糕去拜访沙先生——那时候他还没见过这位名家,却凭着这份认可,更坚定了“不循规蹈矩”的想法。

  韩天衡 草篆五言联句 1988年

  不拘泥于印学与印谱,韩天衡总能从寻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中“破译”灵感密码。当兵时见工人刷石灰水,飞溅的痕迹让他了悟——“用整个手臂发力,而非手腕,才能画出有力量的线条”,带着这份体悟,他笔下的墨竹从此有了“金错刀”的质感;搬新家后,楼道里斑驳的油漆痕迹,让他联想到“抽象的鸟”,进而创作出被评论家称为“韩鸟”的独特形象;甚至渔民摇橹的动作,都被他转化为篆刻的线条技法,让印章的刀法多了份灵动。

  韩天衡 咬定青山不放松 2017年

  韩天衡 穿云图 1990年

  韩天衡 拒霜秋色图 1994年

  自七八年前起,韩天衡尝试从哲学思辨和意象角度探索篆刻作品的更多可能。比如《愚公移山》,用扇形边框包住,愚公移字置于山内,体现移山艰难。又比如《心畅》,“畅”字的线条占据印面的三分之二,以此表达畅快飞扬的心情。

  韩天衡 心畅 2016年

  别人赞赏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他却发现“荷不畏暑,与梅同格”的刚毅,以及荷花在艳阳下纵情绽放的“浓墨重彩”。

  韩天衡 和美图 2022年

  即便85岁高龄,他仍在探索,将古代造字“六书”之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六种造字方法)中的“会意”演化运用到创作中去。比如篆书巨制《中兴》,“中”字上的两横,仿佛旗帜迎风飘扬,“兴”字看起来像是一尊巨大的鼎——以此比喻中华民族是牢不可摧的铁塔,民族的伟大复兴势不可挡。韩天衡表示自己乐意听取各种品评和声音:“这是我的一种构思和探索,至于是否成功,需要大家的品评。”

  本次展览展出的高4.6米、宽1.95米的篆书巨制《中兴》是韩天衡对2018年中美贸易争端的发声。

  终身学习与传灯育人

  “我不喜欢称自己‘从艺’八十载,更愿说是‘学艺’八十载。”韩天衡在介绍展览名称的由来时强调,“艺术永远没有毕业的一天,我依然是个老学生”。

  参军十年,他利用一切闲暇时间,刻印作品达数千件;42岁之前,全家三代五口人蜗居仅十平方米的斗室,每到夜深人静之时,妻女打地铺熟睡脚边,他在灯下创作、阅读、编撰书籍;他酷爱阅读,尤其是进入上海中国画院前后的六七年里,无需坐班的他每周都有几天泡在上海图书馆的古籍仓库里做研究,待到1982年受西泠印社委托编写《历代印学论文选》时已累积读了近两千部印学与印谱。今年7月,卧病在床的他更是完成了自己艺术生涯中也是本次展品中最新的一件作品——印章《空》。他花一个月思考,十分钟创作,以“空”字为边框,内似苍穹,似有似无,体现空与不空的哲学思辨。

  韩天衡《空》及边款 2025年

  退休后,韩天衡力避应酬,埋首阅读、创作和思考。单出版一项就有一百五十余种。眼下,他正在修订最新版《中国印学年表》,每天花三个小时看资料,截至目前,增补的条目超过9000条,“我希望尽自己所能,让这个填补中国印学空白的工具书更完善一些”。

  展览现场展示出版著作154种

  “我的老师没收过我一分钱,还送我笔墨纸砚,我能做的,就是像他们一样培养后学。”除编撰工具书外,韩天衡坚持义务教育六十年,学生遍布海内外,更将政府颁发给他的奖金悉数捐出,推动上海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为艺术的发展出点力。

  基金会成立十余年来,以“资助文化艺术类展示、出版、交流活动,兴办艺术教育,设立艺术奖教金;征集、保护传统文化遗存”为主旨,已资助了数十场公益文化项目与艺术展览等活动,更打造了“晒墨宝杯全国小主人书法大赛”和面向智障儿童的“童心绘公益美术大赛”等多个具有影响力的公共文化品牌活动。其中,“晒墨宝杯”首创网络投稿和评比模式,十届累计收到参赛投稿16757件,获得超3948万次网络浏览关注,点赞量突破1153万人次,社会反响极佳。

  耄耋之年与长绳系日

  展览名“长绳系日”取自傅玄《九曲歌》里的典故。尽管近年身体欠佳,这位耄耋老人对艺术仍有执着追求:“面对落日,我希望用长绳拴住太阳,抓紧时间努力,在不满意的艺术成绩前再前进一步。只要身体允许,我会继续努力。要成为纯粹的艺术人,必须心无旁骛,将所有精力乃至生命投入艺术。”

  走进上海韩天衡美术馆,只见入口处由韩天衡亲自构思的以“长绳系日”为主题创作的大型艺术装置显得格外醒目。由其手书草篆“长绳”为视觉核心,麻绳盘曲成书法线条,借缠绕肌理模拟“屋漏痕”的苍劲,让平面笔墨生成立体韵律;麻绳自笔画延至装置顶端,盘结为甲骨文“系”字,而“太阳”上的上古传说“三足乌”则采用韩天衡独创的“韩鸟”造型。

  “长绳系日”大型艺术装置

  步入展厅,韩天衡的早年作品中透露着初学的虔诚——那方得方介堪“切玉”真传的印章,刀痕里还能看出对传统的敬畏,线条如玉石般温润却藏着筋骨;行至草篆作品前,那打破篆书工整窠臼的笔势如奔马脱缰,却在狂放中守着篆法的根基,这正是他解构传统、独创理念的生动写照;而融会吴让之三面用刀之法的创新篆刻,则像一场精妙的“刀法实验”,让观者读懂“守正”与“求变”如何在方寸之间共生。

  展品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首次公开的韩天衡2020年至2025年创作的书画印精品,其中有8张水墨画是他今年年初于住院期间创作。

  水墨禅册之四《永恒的温馨》,韩天衡于今年年初在华山医院住院期间于极简陋条件下即兴创作。

  韩天衡 行书《诗六首》 2022年

  韩天衡《道法自然》及边款 2022年

  正如2024年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颁奖词中所说:韩天衡先生在篆刻、书法、绘画、艺术理论、书画鉴藏等领域沉潜笃定,精研覃思,勤勉探索,成果丰厚。本次展览的书画印精品里,藏着韩天衡“马蜂窝理论”的实践。他认为,书、画、印、文就好比是蜂房,打通彼此之间的薄壁才能酿出最醇的蜜——书法的线条里有绘画的墨韵;篆刻的章法源自对古文字、中国传统文化的阅读与了解,对写字、画画、写文章也是大有裨益的;而水墨画的气韵生动有助于提升书法、篆刻和写文章水平。以文化修养为核心打通各个门类,才能走向由技近乎道的佳境。

  展览的主要负责人,韩天衡之子韩回之告诉雅昌艺术,上海展不仅较绍兴展新增了近期创作、美术馆馆藏内容和出版物外,更全面呈现了瓷器、茶具、丝巾、文房四宝等众多文创产品,以强调韩天衡艺术作品在当代生活中的多元应用。他表示,美术馆还将策划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结合的艺术夜市,以惠及周边居民,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展览并非局限于厅内,在美术馆中庭,还设有“与韩先生共园林”环境艺术装置,将中国传统书法与绘画元素融入现代空间。

  结语:

  从童年刻刀下的稚嫩印记到如今的艺界泰斗,从个人的艺术探索到大众的美育普及,韩天衡用八十年的光阴证明:真正的艺术生命,能以热爱为绳,系住时光的流逝,在岁月长河中绽放永恒的光彩。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邮箱:1363303@qq.com